激情久久久,成人av大片在线观看,调教大乳女警察奶水直流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a黄毛片,丰满成熟少妇bbbbb

首頁 > 新聞中心
文章搜索:  
簡析村志的編寫
發布日期:2019/11/26 13:25:56

提 要:編修村志記載地域文化和鄉村歷史,留住鄉情,搶救鄉村歷史文化,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意義重大。村志編修現成的文字資料較少,因而要重視通過考察和調查收集實物資料,通過座談會、個別訪談、約寫回憶錄收集口頭資料。村志內容主要包含村莊狀況、村民生活、家譜世系等。將家譜內容記入村志,志譜合一,是新修村志的創新。村志篇目應根據村莊的具體事物來設計,類目劃分不可過細,標題外延不可過大。村志的結構體式主要有章節體(又分為大編體和小編體)和條目體,鑒于村莊事物較簡,采用大編體較適宜。編修村志要注重微觀記述,記事、記人、記物要盡量具體、詳細、深入。編修村志要與全國開展的農村文化建設工程相結合。

關鍵詞:村志 家譜 農村文化建設工程

 

村志是記載一村范圍內自然和社會諸事物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古代已有村志,但數量很少;與府、州、縣志官修不同,村志大都為私修。現存最早的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編寫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首輪新方志編修中,村志編修未列入政府規劃,但全國各地許多村莊自發修志,數量大大超過舊村志,僅山東省就有數百種。與舊時大多是個人修纂不同,新村志絕大多數是由村委會主持,少部分為個人編修。第二輪修志時,村志和鄉鎮志、部門志、行業志、專業志等仍未列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主持制定的國家規劃,但地方編修村志的積極性很高,并正自下而上發展起來。如青島市嶗山區,在2007年完成區志和“鎮鎮修志”之后,史志工作重心轉向全面實施“村村修志”工程。一些縣的地方志工作機構也在本縣范圍內主動組織編修村志或村莊簡志。山東、山西、湖南、陜西等省發文組織和引導編修鄉村志或村莊簡志。在此形勢下,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也將村志編修列入議事日程。2014年4月19日召開的第五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上,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王偉光在報告中指出:“鄉鎮志、村志編修方興未艾,累計出版4000多部。”[1]《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 )》明確提出:“指導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做好志書編纂工作。”編修村志正式列入頂層規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明確要求:“要結合發展的新形勢,加強對地方志包括部門志、行業志、專題志、鄉鎮村志編纂的業務指導和服務,綜合運用執法檢查、行政督察等手段,完善資料報送、志稿評審、質量評價、審查驗收、批準出版等制度,打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民族的系列精品佳志。”[2]這個要求是很高的。地方志工作機構和方志工作者要重視對村志編修的研究與指導,切實提高村志的質量。

一、編修村志的意義

其一,記載地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因素等多種要素的不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縣志在一定程度上記載和反映了地域文化。但從總體上說,縣志記事基本上是從宏觀或中觀角度,對地域文化的記載和反映不夠具體詳細。而村志僅記一村范圍的事物,它能具體而微地記載和反映本鄉本土的地域文化,如地理環境、風景名勝、傳統產業、生產工具、生產技藝、土特產品、民俗風情、風俗習慣、方言土語、異聞傳說、歌謠諺語、村規民約、傳統藝術等,為地域文化及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積累了豐富資料。民國時期致力于鄉村建設的梁漱溟曾說:“中國文化是以鄉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3]村志是記載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全國各地都編修出高質量的村志,將是對中國地域文化的一次全面總結,其意義和價值是非常巨大的。

其二,記載鄉村歷史。村莊是組成祖國大家庭的細胞,是由村民、住所及周圍的土地構成的,是隨著農耕的興起和發展誕生和發展的。每個村莊都有數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長的歷史。關于村莊建立、歷朝歷代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家族的興旺或衰敗、村莊名人和他的故事、軼聞趣事等,歷來都是口頭流傳的。今天編修村志,就是要把村莊的歷史用文字記載下來,傳之后世。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歷史,要記下村莊的形成和演變、村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況、當時的風俗習慣和社會風氣。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內容,要記下村莊環境的變化,生產關系的變革,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所走過的道路,村民吃、穿、住、行、用以及教育和文化生活的發展變化;特別要注重記載改革開放以來,村莊各項事業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變化。與國史注重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不同,村史注重一村事物的發展變化和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記載更具體、詳細、深刻。村志記載村莊歷史,為國史研究積累豐富的鮮活資料。

其三,留住鄉情。一個人出生在一個村莊,在這里生活,在這里成長,久而久之,對故鄉產生了深深的熱愛和依戀。故鄉的山山水水、道路街巷、庭院老屋、一草一木,甚至連村莊的空氣氣息,都深深地印在腦海里。特別是當離開故鄉到外地常住的時候,那種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魂牽夢繞,且愈久愈烈。村志將村莊的一切記錄下來,手捧村志,看到村志記載的那些熟悉的事物,就像回到故鄉一樣,對思鄉情緒是莫大的慰藉。特別是今天,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一些村落消失了,村莊的人們永遠不可能再回去,永遠不可能再看到村內熟悉的一切。因此,編寫村志,全方位記下村莊面貌,是留住鄉情的最佳方式。

其四,搶救鄉村歷史文化。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化也迅速推進,隨之而來的是許多村莊的消失,而且其速度是迅猛的。“從1985年到2001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村落的個數由于城鎮化和村莊兼并等原因,從940617個銳減到709257個。僅2001年一年,中國那些延續了數千年的村落,就比2000年減少了25458個,平均每天減少約70個。”[4]許多村落連名稱都沒有留下來。經過數百年甚至幾千年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積淀起來的豐厚的歷史文化受到嚴重沖擊,也許會隨著村落的消失而消亡。有形文化方面,那些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是曾產生過世代流傳的故事和傳說的街巷,具有朝代風格或當地特點的院落建筑,承載著宗族歷史的宗祠和家廟,寄托著村民信仰或崇拜的廟宇,陪伴了一代代村民的古碾老井,以及街邊村旁的老槐古柏,都隨著村莊拆遷消失得無影無蹤。無形文化方面,隨著村莊變成社區,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農業經濟向城鎮經濟轉化,傳統的農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轉化,隨著居住環境、生活方式、謀生手段等的改變,農耕時代長期延續下來的民風民俗、村規民約、生活習慣、鄉土文化逐漸消亡。在這大變革的時代,許多村落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轉的,留住鄉村歷史文化的方法只能是用文字和圖照等將其記載下來,編寫村志就是最好的形式。方志工作者有了用武之地。搶救鄉村歷史文化刻不容緩,趁其未消失之前將其記入村志,是方志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歷史將證明,這批村志在存史、資政、育人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其五,促進農村文化建設。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進一步繁榮農村文化的戰略措施,要求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編修村志正是綜合性的文化建設工程。村志是一村的百科全書,全面記載了本村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青年人能從中了解前輩創業的艱辛和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廣大村民從村志記載的本村新舊社會的發展變化中,能更深切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由于村志記載的是自己或前輩經歷的事,是發生在身邊的事,印象特別深刻,更能激發起村民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所以說,村志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鄉愛國教育的生動教材。村志梳理出改革開放以來本村的巨大變化,能增強全體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全體村民更加團結一致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家園。

二、村志資料收集

編修村志所用的資料,同編修省、市、縣志一樣,可分為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3類。不同的是,關于村莊的文獻資料很少,所以編修村志應更重視實物資料特別是口述資料。

一是文獻資料。收集文獻資料可從查閱檔案入手,先查閱村委會和鄉鎮檔案室的檔案,再到有關部門去查閱檔案。如:到鄉鎮財政所收集財務收支和稅賦方面的資料;到土地管理所收集有關土地數量和征用等方面的資料;到武裝部收集征兵參軍方面的資料;到教育局和有關學校收集在校生和升學方面的資料;到派出所收集戶口、人口方面的資料。還要查閱書籍報刊,比如收集地理、歷史事件、重大活動等方面的資料可查閱市、縣志書和年鑒等;收集姓氏人口、家族歷史、歷史人物的資料可查閱家譜族譜;收集各級領導到本村考察等資料可查閱報刊。收集文字資料主要在本地,必要時也需到外地。如山東省菏澤市《曹口村志》的編寫者,“對曹口歷史上17次大的自然災害,逐一與市縣有關志書對照,并到北京《青銅甬道》核查,仔細閱讀1415—1949年535年間的資料。……條條有出處,件件有著落”[5]。文字資料還有本村各時期的工作總結、村規民約、古碑文、舊時日記、信件、與村莊有關的詩詞楹聯、個人著述及手稿、“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報底稿、油印傳單和小報、生產隊和生產大隊的各種規章制度及總結等。

二是實物資料。有關村莊的文獻資料有限,編修村志要下大氣力收集實物資料和口頭資料。編志伊始,村委會要印發給村民的公開信,通報修志事宜,號召村民提供修志資料。實物資料包括傳統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舊時商鋪的賬簿、家庭收支賬簿,舊時的田契、房契、分書(分家時分割土地、家產的證明文字),舊時的土地證、房產證、戶口本、結婚證,各種榮譽證書,有關村民、事件、村貌的老照片,計劃經濟年代的布票、糧票、油票、肉票、煤票及各種生活日用品票,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時代社員勞動記分冊、生產隊的各種賬簿、年終分配方案、財務報表、集體土地和財務登記表、土地承包責任書、繳公糧的單據、出售農產品的發票等。凡是和村莊歷史、人物、事件有關的實物資料都在征集之列。所有實物資料都要登記、整理,由專人管理,妥善保存。

三是口述資料。關于村莊的起源和發展,諸姓的落戶和繁衍,本村的名人事跡和重要事件,村風民俗、生活習慣、逸聞異事、傳說故事、童謠民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農業合作化、“大躍進”、大煉鋼鐵、“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業學大寨、評工記分、包產到戶等,大多沒有文字記載,而是保存在村民的記憶中。這些資料是編修村志必不可少的,而且很重要,需要從村民記憶中挖掘。采取的方式有召開座談會、進行個別訪談和約請撰寫回憶錄等。

座談會可分次召開,每次座談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內容,根據內容確定約請人員。每次約請10人左右,預先告知約請人員會期和座談內容。組織者可根據編修需要設計座談內容,但一般應包含以下諸項:村莊起源、姓氏由來、人口變遷、村情風貌、環境變化、社會狀況、戰爭影響、農業生產、村民生活、政治運動、人物活動、重要事件、奇聞異事等。召開座談會的優點是,對村人村事特別是重要日期的回憶,大家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會使資料更全面、更準確。年老體弱不便參加座談會和對某重大事件的外地知情者等,可預約訪談或電話訪談。座談會和個人訪談要做好記錄,最好能錄音或錄像,整理成文字后要經本人審閱簽字。本村的老干部、老村民,親身參加或經歷了本村的重要事件或活動,可請他們撰寫有關事件或活動的回憶錄。收集與各家各戶有關的資料,可印發《家庭情況調查表》,讓各家各戶填寫。使用口頭資料要注重鑒別核實,能有文字資料核實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相關文字記載,也要有兩個以上的人提供資料互相印證,確保準確無誤才可入志。了解過去村情的老人越來越少了,隨著這一輩老人的去世,關于村莊的歷史資料將更難收集。既然認識到保存在老人記憶中的資料的寶貴和重要,就要盡早去收集。

還要注重實地考察。一村范圍小,本村人對本村事物又很熟悉,只要還存在的,進行實地考察并不困難,而且能得到準確的資料。如村周環境、建筑和其他實物,街巷、宅基等都應實地考察,并借助測量、繪圖、照相等手段。

三、村志主要內容

村志要記載村莊的方方面面,內容很豐富,最主要的有以下3個方面:

一是村莊狀況。村志完整、全面、清楚地記載村莊的基本面貌,使人看后能知曉該村莊是個什么樣子。大致應記載以下諸項:村周環境,從遠處說是相鄰的村莊,或者山丘、河流、水灣、樹林、道路等,從近處說是緊靠村莊的小橋、流水、溝渠、圍墻、樹木、園林、窯場、土坡等。街巷胡同叫什么名、住戶分布,可繪制示意圖,如不同時期差別較大,也可按時期繪制多張圖。房屋建筑的各種樣式、所用材料、外部形狀、內部結構可繪圖標示,或選用照片。農村房屋形式僅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就多有變化,可分時期記載各家各戶院落布局。若街巷傍有水井,要寫明位置、井深、水深、水質及提水工具。若街上有古樹,要寫明名稱、樹齡及生長情況。村頭廟宇,記載初建朝代、建筑規模、樣式、內部設計、所祀何神、碑刻及松柏等。若村內有小廟,要記位置和所祀何神等。近年來,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有些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舊村之外蓋新居,并逐漸形成新村。村志對舊村、新村都要記載。土地,記各地塊名稱、面積,全村土地總面積、人均土地數、土改前后各階層土地、宅基地占有量變化情況,可列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村自治和生產組織沿革。各主要時期姓氏和戶數、人口數分年齡段統計,可列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種類、種植方法、產量及效益等的變化。家畜、家禽養殖。集體生產的結束。若村莊已消失,記消失時間及動遷情況。能工巧匠及各類典型人物。重要事件。繪置各重要時期的村莊平面圖。

二是村民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貧困村民糠菜半年糧,不得溫飽;遇到災荒,乞討要飯,甚至賣兒賣女,這是籠統記載。村志要通過具體事例(包括典型個例),寫出當時村民的貧窮程度和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要通過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諸方面的變化,寫出村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到成立初,村民都是單干,即一家一戶為一個生產單位。從1954年農村開始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走上農業合作化道路,進行集體生產,后改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一個行政村是一個生產大隊,一個自然村為一個生產隊(大的自然村劃分為幾個生產隊)。生產隊成為村民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一個生產隊的村民一起勞動,生產的糧食除去公糧、銷售糧、飼料、種子外,按人和工分分配,收入按工分分配,多勞多得。據了解,正當年的男整勞力,勞動一天掙10分工,稱一個工;正當年的女整勞力,勞動一天掙8分工;男女勞力根據年齡、體力等情況分為幾個等級,每日所掙工分不同。一年四季都不得閑,冬天不侍弄莊稼了,就深翻整地、修水利工程、積肥、搞副業等。一年到頭沒有休息日,只在春節前后歇幾天。“大躍進”時,大年初一就去干活。生產隊生產的指揮者稱隊長,負責安排各個社員的活動。每天清晨,隊長(或安排他人)敲鐘(有的隊是吹哨子),社員集中到固定地點,隊長分配活后大家到各自地點去干活。社員辛勤勞動一年,就盼望年終分紅這一天(大多數隊一年只分紅一次)。村志要詳細記載分紅的整個過程,包括分配政策、分配方案、分配結果(可列表)等。據了解,有的地方一個工(即10分工)分紅只有兩三毛錢,能達到五六毛錢就不錯了。一個勞力多的家庭能分到幾百元就很滿足了,一年的所有開支就全靠它。還有一部分孩子多勞力少的家庭,辛辛苦苦勞動一年,連口糧錢都掙不夠,還要欠生產隊的,稱“透支戶”。農業體制改革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實現耕種收割機械化,勞動強度降低,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收入增加。直至現在種地不繳公糧,國家還給補貼。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住院最高可報銷85%。村志按此順序記載下來,村民在各時期的生活狀況便會呈現在讀者面前,“新舊社會兩重天”和“村民生活逐步提高”的結論也就很清楚地反映出來了。

三是家譜世系。編修方志、譜牒都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都有悠久的歷史,是華夏文明獨特甚至獨有的文化現象。譜牒的社會功能與方志類似。早在1984年,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關于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就指出:“家譜是我國寶貴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教制度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但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國掀起修志熱潮的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臺、港、澳地區及世界各地宗親尋根問祖熱潮的興起,民間修譜再現高潮。歷史上,方志、家譜都是分別編寫,近年來在村志編修中,出現了二者融合的趨勢,家譜世系成為村志的重要內容。1987年浙江省永康縣編《官川村志》,除設置《胡氏族譜》外,還設有《官川其他姓氏支流世系》,記載本村其他姓氏的譜系,并設有《官川村各姓氏列傳》。1994年永康縣編《河頭村志》設《村民世系表》,從主姓呂氏到只有一戶的賈氏,不分男女,人人入表。山東省榮成市《陰亮村志》設置村志篇、族譜篇、傳記篇三大部分。[6]這是村志內容在現實形勢下的創新,對拓寬村志記述范圍、拉近村志與全體村民的關系、提高村志的利用價值,都有積極意義。村志記載家族世系有以下3種模式:

其一,設置家族世系章(志書第一層次)。下分兩節:第一節姓氏族派:姓氏概況目,記述各姓的由來和歷史變化,以下每姓為一目記其族派源流及何時遷入本村。一世祖姓名及以后世系,用牽絲畫圖形式理清每位村民屬何代何輩以及同代同輩有何人。第二節戶籍與戶主身世:每戶列一表,記村志下限年份家庭成員情況,橫向欄目有住宅門牌、家庭成員姓名、家庭關系、文化程度、出生年月日、工作及其他等;豎向設淵源身世欄目,對每戶戶主的世系身世進行追溯,弄清每個家庭的來龍去脈,主要記述戶主祖父、父親的姓名、職業、主要業績、祖宗歷代有何名人、有何功績等,并記述戶主本人的主要經歷、專長、與本村的特殊關系及影響、人望等。這部分就像廣義的人物志,是對村志人物傳和人物錄的延伸與補充。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采用這一模式。

其二,諸姓村民章設姓氏譜系節(此章還設有人口結構節和計劃生育節)。先概述建村以來姓氏變化情況,列表記村志下限年份各姓戶數和人數;接著分姓記載由來和發展歷史。各姓氏支派按輩分記姓名,從左向右排列,同輩自上而下排列,男性名下記妻名,括號內注娘家村名,女兒已出嫁的括號內注婆家村名。村志設人物章,下分人物傳、人物簡介、人名錄。姓氏譜系節不介紹人物。山東省青島市《金家嶺村志》采用這一模式。

其三,設家族史章。每一姓氏宗派設“××家族史紀略”,記載家族由來、家族遷徙過程、家族人物、家庭子女、女性出嫁情況等。家族人物是家族紀略中最主要部分,不論男女,凡對本村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如農業生產、副業生產、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組織領導者,能工巧匠、尊老愛幼、樂于助人、拾金不昧等社會新風代表人物,在外工作有成績者等,凡有可記之處的,都記載其事跡。其他成員也記載姓名、出生年月、學歷、職業和子女情況。人物事跡都記在家族史章,村志不另設人物傳部分。后列××家族繁衍脈絡示意圖,用牽線法繪制,按輩分列出自建村至志書下限所有家族成員姓名,標明各成員間的輩分關系、血緣遠近。每個家族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家族人員合影照片。山東省東營市[7]采用這一模式。

四、村志篇目設計

首先要明確村志篇目設計的原則。村志既然是志,就應遵循方志設計篇目的共同原則,如事以類聚,類為一志(目),先橫后縱,橫排縱述。但由于村莊轄域小、人口少、事務雜,在記述內容和篇幅方面,村志和縣、區志差別很大,所以村志不能機械地模仿縣、區志篇目。村與村在轄域、人口、事務、特點等方面差別也很大,所以也不宜照抄別村的篇目。內容決定形式,村志的篇目應根據本村的具體事物來設計,從實際出發,以方便對村情的記載。要做到有什么寫什么,不要一味求全,本村沒有的事物不列類目,雖有但沒有多少內容可寫的,可適當合并。要注重綜合,門類劃分不可過細,除應記載的內容較多的大村外,一般宜設兩三個層次。本村獨有或具有本村特點的事物,可用升格法單設章節。標題概念要與本村事物正好相合,不可因盲目模仿縣志標題而造成概念外延過大。如本村只有紡紗、織布等傳統手工業,用“工業”作標題顯然欠妥,可寫作“手工業”;軍事方面,如果本村只有征兵和民兵訓練兩項,用“軍事”作標題顯然“帽子”過大,可改為“兵事”或直接寫作“征兵、民兵”;農家多養雞、養豬,有的還養羊、養牛等,標題可寫作“飼養業”,若用“畜牧業”作標題就過大了。

其次,要確定村志篇目的結構體式。第一是章節體。省、市、縣志多用章節體,村志也宜用章節體。可設置編、章、節或章、節、目等層次,各層次間是嚴密的統轄關系,反映了事物內部的結構層次。章節體層次分明,結構嚴密,體現出志書結構的形式美和系統性、整體性。村志的章節體又可分為大編體和小編體。

大編體。大編、小編是按第一個層次類目劃分的多少區分的。一般說村志記述的地域范圍小、內容少,設計篇目宜適當綜合設大編。大編體雖增加了一個層次,但第二個層次章安排起來較容易。需要注意的是各編的分量不要過于懸殊。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8]采用大編體,不過它不稱編而稱環,那是受北京奧運會五環旗的啟發,而將村志篇目設計為五環。五環實際上就是五編。第一環天人,下設位置沿革、山嶺溪渠、農田、土壤、氣侯、居住環境、人口、計劃生育、人物傳、人物錄等節。第二環產業,下設農業生態、木材加工、園地工業與村外廠場、農副產品與石材加工、飼養種植、林業綠化、道路運輸、經商信貸、從務農到務工務商、村居建設、在外地購房建房、公共經濟等節。第三環政俗,下設村行政組識、村務公開、中共村支部、村群眾組織、民間節日、村民習俗、婚慶喪葬、擁軍敬老、家庭新俗、世代民風等節。第四環世系,下設白沙自然村姓氏族派、水碓淤自然村姓氏族派、白沙自然村戶籍及戶主身世、水碓淤自然村戶籍及戶主身世等節。第五環文韻,下設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出新、廣播影視譜志編寫、方言土語、勝跡、衛生醫藥、體育、文藝創作、作品選輯等節。另外,前有序、凡例,后有文獻、大事年表、跋。

小編體。有人認為,大編體多了一個層次編,而且是虛設,沒有實際意義,不如去掉編這一層次,直接設章。如此,大編體的第二個層次便成為第一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類目多了,每個類目包含的事物少了,所以稱小編體。小編體減少了一個層次,設置了多少分志看得很清楚,弱點是各分志從屬的大類標識不清。廣西玉林《高山村志》[9]采用小編體,設21章:建置隸屬、自然環境、人口、村莊建設、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財政收支、稅務、金融、保險、郵電、人民生活、黨政群團、軍事、教育、文化藝術、名勝古跡、衛生、體育、旅游業、人物。前有序、凡例、概述、大事記,后有附錄、編后語。

第二是條目體。條目體一般設類目和條目兩個層次,根據需要也可在條目下設細目成3個層次,每一個層次設序號稱編、卷、章等,第二、三個層次不設序號。條目是獨立的編寫單元,設置和刪除都較方便,也便于編寫和檢索。條目體的缺點是難以反映事物間的聯系,志書結構顯得松散,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山東省青島市《金家嶺村志》采用條目體,全志設10卷,卷下平列條目:卷1自然環境,下設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山脈丘陵、海岸灘涂、河流堤壩、土壤氣候、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相鄰村莊、周邊道路、岫山奇石等條目。卷2古村風貌,下設村莊淵源、氏族宗祠、鎮水庵廟、大壩小壩、兩河石橋、水庫塘壩、石碾石磨、甜漤井水、古樹名木、貞節石碑、改河治水等條目。卷3諸姓村民,下設人口結構、計劃生育、姓氏譜系等條目。卷4黨政兵事,下設隸屬沿革、軍寨兵營、中共組織、村級組織、兵事概略、民兵組織、參軍入伍、婦女組織、青年組織、工會組織等條目。卷5經濟綜覽,下設經濟概述、農業耕地、農業設施、農業機具、莊稼種植、蔬菜種植、林果種植、草莓種植、科學種田、禽畜飼養、捕撈養殖、工商企業、房地產等條目。卷6社會民生,下設社區新貌、村民生計、居民生活、社會保障、賑災扶貧、村民福利、物業管理、基礎設施、道路交通、商業配置、通信通訊、環保綠化等條目。卷7文教衛體,下設社區文化、民間娛樂、文化遺產、節慶彩車、教育概況、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成人教育、尊師重教、體育運動、金家嶺國術館、醫療保健、衛生防疫、尚德堂、檔案信息等條目。卷8民俗民風,下設婚喪嫁娶、喜慶歲宴、時令節日、春節習俗、方言土語、兒歌童謠、游戲娛樂、禁忌避諱、迷信陋習、宗教信仰、社會新風等條目。卷9人物選介,下設人物傳略、人物簡介、人物名錄等條目。卷10志余,下設孟家灣的變遷、石屋門的傳說、八仙布陣小岫區、鳴鳳崮的傳說、戲說《張郎休妻》、青島老村莊、金家嶺周邊等條目。另外,前有序、凡例、概述、大事記,后有附錄、編后記。[10]上面收錄了3種類型的村志篇目,不是供各村編寫村志時簡單模仿,而是為開拓修志者的思路提供借鑒,設計出適合本村實際的村志篇目,而且使村志編寫者在選取內容時從上列類目受到啟發,將本村所有應記事物都設置于篇目適當位置,避免遺漏。

五、村志寫法的特點

村莊地域范圍小、人口少,村志編寫者或資料提供者是本村人,對村內人和事很熟悉,將事物的來龍去脈發展細節了解清楚,較易做到。與省、市、縣志以宏觀記述為主相比,村志要以微觀記述為主,記事、記人、記物要盡量具體、詳細、深入,只要有意義、有特點,不要放棄細節。村志屬于小志,這也決定了它要重視對細微之處的記載,將農村多姿多彩的面貌呈現出來。有些村志之所以不吸引人,就是因為編纂者沒有抓住村志屬小志這一特點,采取適合村志的寫法,而是把村志當成縣、市志來寫,那樣就使村志的資料價值大打折扣。所以編寫村志時要重視資料的價值問題。第一,要注重記載他種志書不記、村志特有,特別是本村特有的事物,不能因其細微而舍棄。第二,村志所記,特別是上述內容,要寫清楚來龍去脈、發展過程及結果,盡量寫豐滿。例如:1958年“大躍進”,要記載本村的具體做法,比如:男女社員不分白天黑夜戰斗在田間,組織男營、女營(有的地方稱羅成連、穆桂英連等);實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做法;街巷墻壁上的標語和宣傳畫(如有當年拍攝的照片更好);詩歌比賽中村民寫的詩歌;大煉鋼鐵中本村本隊建冶煉爐、造坩鍋、運礦石、冶鐵煉鋼;生產隊建食堂,吃飯不要錢,敞開肚皮吃,直到生活困難時糧食緊缺做飯用增量法,并添加代食品等;各家各戶的飯鍋都砸碎煉了鋼鐵(當時飯鍋多用生鐵鑄成),以至解散食堂后要買新飯鍋。以上各項要寫清楚本村的做法,盡量寫具體。“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本村來的知青是什么地方的,來了多少,他們的勞動和生活情況,是如何回城的。如有留下來的記其生活、工作、子女等情況。本村的許多個第一,如第一次用拖拉機耕地、耩地,第一次用電動脫粒機,第一眼機井,第一條柏油路,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輛汽車(貨車、轎車),第一臺電視機,第一個大學生,以及何時通電、安廣播喇叭、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有線網絡等。農村少年傳統游戲,如打尜、彈蛋(琉璃球)、抗江山、跳房、拾子、下棋(五福、四頂、老牛趕山等)、滾鐵環等。傳統技藝及祖傳絕技,如鋦破(鋦碗、盆、缸等)、打錫壺、鑄鍋、打鐵、釘馬掌、摘豬騸狗(割掉豬狗的睪丸或卵巢)、做糖瓜、捏面人等。以上只是舉例,各村志可根據本村實際確定應詳記、有特色的內容。

六、有關問題

其一,村莊簡志。各村分別編寫村志單獨出版外,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還可組織編寫全縣的村莊簡志集中在一起出版。簡志可視為縣志的姊妹篇。縣志是將全縣視為一個整體,從全縣的面上宏觀記述縣情;簡志是通過記載全縣的一個個村莊,也就是縣的一個個點,微觀記述縣情。簡志和縣志點面結合,對一縣縣情的反映就更全面了。山東省有些縣已出版或正在編寫簡志,名稱有農村簡志、村莊簡志、村莊大典、村莊概覽、村鎮大觀、村鎮志略等。就一村來說,簡志實際上是村志的縮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大多都有。基本篇目有大事記、村莊概況、組織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雜記等。大事記記建村以來的大事、要事。村莊概況記村莊由來、位置、面積、環境、村莊建設、民族、姓氏、人口等。組織建設記村組織機構沿革、歷屆村主要負責人更迭。經濟發展記農業和其他各業各時期的發展變化。社會發展記農民生活、社會風尚、教育衛生和文化民俗方面的變化。人物記本村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雜記記文物古跡、名木古樹、逸聞傳說、傳統技藝等。根據村莊大小和資料多少,每村寫三五千字,特大村字數還可多些。出版印刷分3種情況:一是全志裝訂為一冊或兩冊,出版經費由縣財政解決;二是書名為《××縣鎮(鄉)村簡志》,每個鄉鎮為一卷,印刷經費由鄉鎮籌措;三是縣地方志辦公室主持編輯出版××縣鎮村簡志叢書,統一書號,統一設計,統一開本,統一版式,每個鄉鎮一冊,書名為《××鎮(鄉)志》等,經費由鄉鎮自籌。有條件的市、縣,在完成市、縣志后,可組織編寫村莊簡志。這樣,既增加了方志種類,又拓展了方志工作領域。全國各市、縣或大部分市、縣都編寫村莊簡志,會像市、縣志一樣保存下數量龐大、極為豐富的資料,對國情的反映就更加全面、詳細了。

其二,與全國開展的農村文化建設工程相結合。縣地方志辦公室組織編寫村志,要注重與政府主持的農村文化建設工程相結合。為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各地都實施了文化遺產保護等農村文化建設工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了“村史室”建設,對村落中典型的生產器物、生活器物、文化器物、歷史文獻以及其他各類文化遺存進行搶救性收集,然后進行整理、分類,陳列在村史室。村史室成為存藏、展示、傳承鄉村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是小型的鄉村博物館。[11]山東省組織實施了“鄉村記憶工程”,此工程是“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載體工程,根據不同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情況及現實條件,重點在文化遺產和傳統鄉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礎條件較好、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和社區,因地制宜建設民俗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收集和展覽富有地域特色、生態文化特色和集體記憶的文化遺產,包括鄉土建筑、街區遺產、農業遺產、農業生產勞作工藝、服飾、民間風俗禮儀、節慶習俗等,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12]編修村志和農村文化建設工程,在功能和收集資料方面有相同之處,可以結合進行。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可主動與政府相關部門聯系,探討編修村志與農村文化建設工程相結合和進行協作的方式方法。如果鄉村博物館、村史室等已建立起來,編修村志可從中收集可利用的資料;如果正在建設中,收集資料可相互配合;村志完成后,可將所有資料包括資料長編和村志初稿交鄉村博物館或村史室等,既豐富了收藏,又有利于資料保存。若干年后編修下一輪村志,鄉村博物館、村史室等將成為資料的重要來源。如果能爭取當地政府將編修村志列入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解決村志出版經費或部分經費,就更好了。

中國城鎮化中的鄉村文化建設工程,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很重視的大動作,對編修鄉村志很有利。建議地方志辦公室,特別是有關領導,抓住這有利時機,借好東風,采取得力措施,促進村志編修及方志事業的發展。

其三,選好主編。村志的質量與主編的水平密切相關,所以選好主編是編好村志的關鍵。主編必須是修志的熱心人、明白人,具有較高的政治文化素養、寫作水平和組織協調能力。主編最好從本村人中選聘,比如素質較高的文化人、村干部、退休教師,或本村走出去已退休的干部、知識分子等,他們熟悉本村的事物,對家鄉有濃烈的熱愛之情,對修村志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更能將村志修好。如果本村確實無人能勝任主編,只能從村外選聘,外聘主編最好是對修志較熟悉的,比如鄰村村志的主編、退休修志人員等,或者是熱愛修志、綜合素質較高的文化人。不管是從村內還是村外選聘,都要確定兩三位熟悉本村事物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編輯人員,負責收集資料和編寫志稿。

其四,出版。村志作為傳世之作最好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籌措出版經費有以下途徑:村集體有收入的可從中列支,企業贊助,縣鎮有文化建設經費的可資助一部分。




[ 上一條] [下一條] [返回]

全國服務熱線:400 676 8208

業務聯系:鐵叔:13905797517(微信同號) ;  余老師:13867951599(微信同號)
總機:0579-82335000

地址: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臨江東路1000號浙中信息產業園創新大廈五樓
版權所有: 2019 天下譜局金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浙ICP備16010184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