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的方志文化,你了解多少? | |
發布日期:2019/3/12 16:03:45 | |
“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地方志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歷史地理文獻,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方志,簡稱“方志”,是按照一定的體例,全面記錄某一地區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情況的重要文獻資料。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稱:“方志乃一方全史”。
![]() 章學誠畫像
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地方志的編修歷史悠久。方志之名,最早見于《周禮》。《周禮·春官》記載,“小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周禮·地官》記載,“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東漢正式產生了中國古代第一部志書——袁康、吳平撰寫的《越絕書》。該書共二十五卷,現存十五卷,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的歷史,并詳細記述了吳越兩國的山川、地理、物產等,因此被一些學者尊為“中國地方志之鼻祖”。
《越絕書》書影
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志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晉人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記載了四世紀中葉以前西南地區的歷史、地理、人物、風俗等情況。該書體制完備,內容豐富,考證翔實,史料可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以“志”命名的方志。
《華陽國志》書影
自東漢至北宋,千余年間,方志曾以地記、地志、圖經等名稱和形式長期流行,如《隋區域圖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宋元是方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這一時期,地方志無論在內容、體例上,還是在名稱上,都完成了向完全意義上的地方志(今天人們常見到的方志)的過渡,保存下的名志較多,如《延祐四明志》等。自此以后,地方志書大多成為內容豐富、體例完備、統合古今的地方百科全書。
《元和郡縣圖志》書影
明清兩代是方志的興盛時代,無論朝廷還是地方官府都十分重視地方志的編纂,頒布了數十次的修志詔書,發布了無數的修志檄文。在朝廷的大力號召下,修志的地區遍布全國各地,成書數量大增,可謂是“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下至府州縣,雖僻陋荒岨,靡不有志”。這一時期的名志眾多,為歷代之冠,如陳士元的《灤州志》、戴震的《汾陽縣志》、阮元的《廣東通志》等。
戴震畫像
明清時期,今香港、深圳兩地同屬廣東新安縣。《新安縣志》是在清朝康熙及嘉慶年間編修的兩部《新安縣志》的基礎上重新進行點校修訂的地方志書。全書分為沿革志、輿地略、山水略、職官志、建置略、經政略、海防略、防省略、宦跡略、選舉表、勝跡略、人物志、藝文志等,共二十四卷。該書是與香港、深圳兩地最直接相關的地方志,記錄了大量關于香港、深圳兩地的古代歷史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對于重構香港史、深圳史有重要意義。 ![]()
|
|
[ 上一條] [下一條] [返回] |